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秋水天光-東興圳景觀再造二期工程竣工活動

    竹北東興圳景觀再造計畫第二期工程汾陽堂、公三公園和民俗公園克服疫情缺工缺料影響,於7月順利完工驗收如期開放民眾使用。9月11日下午2時縣府於公三公園舉辦竣工活動,除音樂演出、歷史影像展示,並規劃荒野保護協會進行東興圳生態導覽解說,邀請民眾大手牽小手,一起來聽竹北平原的水文化故事。
    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,東興圳具有200多年歷史,原為農業灌溉使用,區段徵收後在高鐵都市計畫中保留了高圳、低圳、十五朗圳三條支流,沿線有番仔寮水汴頭,新瓦屋,六張犂聚落,東平問禮堂,泉州厝汾陽堂等共八處古蹟歷史建築和十多處伯公祠。圳路串聯東興、六家、興隆三所國小,東興、成功二所國中,以及陽明交大客家學院,結合教育及文化資產,共同構成富含歷史人文故事的水圳文化見學園區。縣府推動東興圳景觀再造計畫,藉由帶狀水圳的串連與大面積親水景觀設施,連接在地文化與歷史軌跡,也將竹北打造為一個兼具文化深厚意涵、水與綠的城市。
    工務處長林鶴斯表示,東興圳取水自頭前溪,在芎林五座屋水圓環分為北邊舊港圳與南邊東興圳兩支,往昔東興圳在番仔寮水汴頭分水為高圳、低圳、十五朗圳、麻園圳,灌溉下游300多公頃田地,是重要的水利設施。直至今日,東興圳已由過去的灌溉水圳轉型為城市休閒景觀,但上下游共享一條水,是不可分離的生命共同體。東興圳景觀再造計畫竣工,得力於部門合作,今後也將與農田水利署相互協調配合,讓東興圳源源不斷,綠水長流。
    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,番仔寮水汴頭在清代是原住民與漢人勢力的交界,附近留有土牛溝遺址傳說,也曾是先民開墾分水的樞鈕。從珍貴的歷史影像裡,我們看到先民建立祠堂祭祖凝聚宗族力量,共同開鑿水圳、颱風災後協力搶修水圳;新住民關心家園,集合眾人心力以公共參與方式投入這塊土地的維護,東興圳已經成為新舊住民的集體記憶。希望爭取將番仔寮老屋整修成為水圳故事館,不僅有文化保存靜態歷史展示,更希望作為一處交流平台,是地方的文化發電機、社區營造的引力場,吸納各方共學、共創、共享竹北平原水文化的故事。
 
發布單位 :
文化資產科
聯絡人員 :
吳先生
聯絡電話 :
03-5510201 分機 611
公告日期 :
2021-09-11
回首頁
回上一頁
分享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