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乾隆年間,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(六張犁林家)等人渡海來台開墾,逐漸建立聚落。嘉慶年間於竹北芒頭埔建立「忠孝堂」公廳,因較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為晚,故稱之為「新瓦屋」。1947年新瓦屋居民成立花鼓隊,逐漸成為新竹地區知名的表演團體,也是六家地區的文化推手。1990年政府籌備興建高速鐵路,位六家地區的新瓦屋被一併徵收,經文史工作者與六家居民努力奔走下,終成功將其保留,成為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。
客家委員會於2006年進駐新瓦屋,陸續推動各項事務發展及全區建築修復整建;2011年起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接手進駐,以不斷成長變化的創藝聚落為目標,致力推動館舍活化再利用、委託經營單位進駐、導覽人才培育或舉辦四季主題、小型節慶展演等藝文活動,創造文創產業加值、豐富客家文化發展,也使周邊住戶、外來遊客或學校學生能夠重新認識新瓦屋及傳統客家文化藝術。
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佔地約1.6公頃,以忠孝堂公廳為核心,西河世第門樓作為主要入口,禾埕四周現存圍牆,巷弄間有少部分圍牆殘壁,北側水稻田生態教育園區及北側西側水圳 (十五朗圳) ,定期依時序種植不同作物,還原體驗客家農村景致,東側草坪區域附設木棧舞台,提供民眾乘涼休憩及多元使用,建築物形式涵蓋橫屋(泥磚屋)、紅磚屋、水泥屋、木構屋、玻璃帷幕綠建築,樓層數一至二樓不等,呈現多樣混種特色,反映出聚落內250餘年來新舊融合、保存再利用的變遷、演進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