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平埔客:從「去做番仔牛」到「嫁做番仔婆」

平埔客:從「去做番仔牛」到「嫁做番仔婆」
  • 書名: 平埔客:從「去做番仔牛」到「嫁做番仔婆」
  • 編號: HC302
  • 編著: 楊毓雯
  • 出版日期:
《平埔客:從「去做番仔牛』到『嫁做番仔婆」》以七姓公人數較多,漢化時間最早,程度最深的廖姓為對象,從客家男性「落番仔竇做番仔牛,到嫁做番仔婆」,闡明平埔人與客家人,經由婚姻漢化為「平埔客」的過程。
台灣沿海的原住民平埔族是台灣的老頭家,種屬中的道卡斯竹塹社則是「偲俚介」(我們的)老頭家。在新竹地區的開拓史上,留下不少的開圳、造橋、築路和義渡等公益事業。竹塹社在清代是熟番,在日治時代因番大租的廢除,在身分登錄時,選擇當「隱形番」,放棄番籍,流動到「廣」部(粵籍),戰後再轉變為客家人,在歷史中淡化消失。探尋竹塹社的源始,客家化的歷程與現狀,實為重要課題。
竹塹社的語言文字皆已消失,也不再保有學者認定的平埔文化、認同污名化等諸多因素,都成為探討的滯礙。清代僅有零星的記載,日治時期侷限於社別、人口調查等個別概況與外部視野,沒有竹塹社的紀錄。戰後在邊陲化下沉潛孤寂。1989年解嚴後,新的社會氛圍、本土地方文化受到關注,道卡斯族竹塹社在學界的研究方向的轉變,媒體文化界的影響,平埔族後裔積極宣傳下,族群認知重現。
1996年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文藝季「采田福地─尋找竹塹社」的活動,經由歷史探察、走田競賽,文物地契整理解讀、七姓公耆老座談等的尋根之旅,加深了對平埔族的認知,亦將文化中心內昔日竹塹社活動的豆仔埔溪旁的石板道路命名為「道卡斯路」,紀念平埔族開墾竹塹的貢獻。日後相繼出版相關的竹塹社研究,采田福地的修復、祭典活動的贊助等舉措,助長於社人自我意識的覺醒。「回(轉)來做番」、「ngai(我)嘴講e(的)係客話,ngai骨頭hae(還)係番仔」的「認知解放」下,由平埔族的認同,進一步轉為道卡斯族的認同。
近二十年來平埔族的研究、論述漸趨飽和,研究本身已發生瓶頸漸入低潮。多年來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有鑑於以往的論著多限於政經制度、族群關係、土地政策等外在因素的探討,缺少以竹塹社本身為主體的研究,應該對竹塹社人真實的身影與生活變遷的樣貌詳做陳述,開展研究的新境域。

相關圖片

2016-04-12_100516.png
發布單位 :
史料文獻科
聯絡人員 :
周小姐
聯絡電話 :
03-5510201 分機 713
公告日期 :
2015-11-12
回首頁
回上一頁
分享
分享